網頁

自由行

自由行,台灣好山好水自由行到一地方由在地人或熟悉該地的人事物的人帶你走的話你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就可以到達別人不知道的地方深度旅遊真是很棒的事,譬如說在台北就有很多小街小巷卻藏著優閒舒服的小茶館、小餐廳、小店讓你自由行當中慢慢悠閒的旅行享受到台灣的美台灣的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來甚至在台灣居住這自由行就比走馬看花好多了,要有永續經營的觀念必竟一生一次的機緣要好好把握。
推薦寵物專用小車,寵物跟人一樣享受舒適的空間主人可以放心,原價500元特價300元





太魯閣台灣能登上世界級的美景
太魯閣國家公園跨越台灣東部宜蘭、花蓮、台中及南投四個縣分,具有壯麗的大理石深邃峽谷奇景。立霧溪是約區內最重要的河流,其大小支流的總流域面積佔園區面積達三分之二,其中蘊藏著獨特的地理景觀與無數珍貴的生態資源。本區東延清水斷崖、
三棧溪谷;西臨合歡山;南依奇萊連峰;北緣南湖大山。三面環山,向東臨海,真可謂是氣象萬千。
氣候、天象
本區海拔最高達3700於公尺,外加東北季風所帶來的濕潤氣候,形成明顯的垂直溫差及氣候上變化。此外,原區內富於高山、溪谷、深峽等地形上的變化,易產生雲海、彩霞、日升日落及雪景等各種天象景觀,是另一項令遊客陶醉的自然景觀資源。
地質與地形
相較於其他國家公園而言,強烈、明顯的地質作用是太魯閣公園獨具的特色。地盤不斷的抬升、立霧溪強力的向下侵蝕造就了名震中外的峽谷地形。當然,除了典型的侵蝕地形外,也有布洛灣河階等河積地形。 另外一個觀察地形變化的重點是「天祥」。當你沿著橫貫公路溯立霧溪而上時,
「Taroko」峽谷是如何生成的?
我們可以把著名的太魯閣峽谷(立霧溪峽谷)的形成大略分成三個階段:
1.場景一、400萬年前,古台灣現身
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發生碰撞,古台灣陸塊逐漸浮出成形。至今花東地區經常發生地震,就是活動持續未歇的證明。
2.場景二、中央山脈巍峨升起
由於板塊碰撞,擠壓亞洲大陸邊緣隆起而形成摺皺山脈,也就是今日的中央山脈。在持續的地層隆升過程中,中央山脈上覆岩層受風化與侵蝕作用而剝落。此時,今日太魯閣地區的深層大理岩遂逐漸出露地表。
3.場景三、峽谷奇景生成
由於立霧溪強烈的侵蝕作用,加上地殼不斷的隆起,更加速了峽谷的生成。最重要的是,堅固穩定的大理岩,使河谷兩岸不易崩落,而成就了太魯閣不同於一般寬底緩坡的河床結構,堪稱世界級景觀的一線天峽谷。
太魯閣峽谷形成可分為二階段來敘述:
      ■大理岩的生成:
      太魯閣峽谷的大理岩岩層厚度達千餘公尺以上。由於褶皺、斷層而使大理岩重複出現,其分布範圍廣達十餘公里,這些大理岩的原岩是石灰岩,亦即石灰岩受變質作用轉變成大理岩。
      (1)石灰岩的生成:大約二億三千萬年前,當時古台灣尚未形成,在熱帶至亞熱帶清澈的淺海環境中,有蜓科、有孔蟲、珊瑚、石灰藻等生長,構成生物礁。這些生物礁是由碳酸鈣成份為主的生物遺骸聚集而成。生物礁四週向海的一側,受海浪作用成陡坡,礁體崩落成碎塊落入海中,沈積在陡坡之下。海底逐漸下沈,生物礁繼續維持在一定深度範圍內生長,換言之,生物礁繼續向上生長,如此循迴不已,生物礁的物質,常可沈積達一千公尺以上。這些厚層的生物礁,保存在岩層中,受上部岩層的壓力,組織變得成更緊密,經膠結及再結晶作用成為厚層的石灰岩。
        (2)造山運動:台灣東部原始二疊紀的石灰岩,受後期的造山運動及伴隨造山運動的變質作用,而使石灰岩轉變為大理岩。經過多次的造山運動,即多次的構造運動與變質作用,大理岩及其他岩石皆形成複雜的褶皺。
        太魯閣峽谷的成因
        (1) 台灣島的形成:約於四百萬年前開始,菲律賓海洋板塊的島弧與歐亞大陸板塊發生碰撞,古台灣逐漸形成。至今碰撞作用仍在持續進行中,這可由花蓮地區或花東縱谷常有地震發生得以證明。花東縱谷以東是屬於菲律賓板塊之呂宋海溝與島弧物質;中央山脈及以西地區屬歐亞板塊。
         由於菲律賓板塊的碰撞,擠壓亞洲大陸邊緣隆起而成為褶皺山脈,這就是中央山脈,上升為約四千公尺的高山。
         (2) 大理岩層逐漸露出地表:中央山脈不斷隆起,使上覆的岩層受風化侵蝕作用而剝失,以至深處的大理岩逐漸抬升露出地表。
         (3) 流水的切割:地殼的不斷隆起使具豐沛河水的立霧溪不斷切割太魯閣這塊台灣地質上已知是古老的大理岩層。而由於大理岩緻密不易崩落的特性,使其在立霧溪快速的下切作用下,形成近乎垂直的谷壁,造就今日的太魯閣峽谷。
         溪流之美:
         園區河流以發源於合歡山與奇萊北峰間的立霧溪為主流,呈順坡河,貫流脊樑山脈的東坡,流域大部屬於東部台灣片岩山地,向東流到新城北方入海。立霧溪上游地區支流較多,尤以北岸各支流流路較長。由南湖大山發源的陶塞溪合併小瓦黑爾溪後,於天祥匯入立霧溪,天祥以上有多用溪與瓦黑爾溪兩支流,下游有荖西溪與砂卡礑溪兩支流,這些都是北岸的支,南岸支流都很短小,流路中瀑布多,是主要的景觀。
           立霧溪以及各支流的流路,河蝕劇烈,下切作用強,到處呈現標準的峽谷地形。立霧溪從太魯閣到天祥的一段,河流兩岸絕壁高懸,流路鑿過大理石岩層,俗稱太魯閣峽谷,是世界罕有的雄偉峽谷。
            全區河系的流路,略呈格子狀,河道橫斷地層形成橫谷,而支流與岩層走向平行,形成縱谷,上游支流多,下游支流少,因而水系呈勺子狀;上游岩層較弱,對侵蝕作用抵抗力較小,因此呈現開闊的山谷地形;下游岩質較硬,對侵蝕作用抵抗力較大,因此呈現陡峻的峽谷地形。
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位置示意圖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台灣最早的國家公園之一,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1986年11月12日公告計畫,1986年11月28日成立管理處。位於台灣東部,地跨花蓮縣、台中市、南投縣三個行政區。園內有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通過,稱為中橫公路系統。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色為峽谷和斷崖,崖壁峭立,景緻清幽,「太魯閣幽峽」因而名列台灣八景之一。另外,園內的高山地帶保留了許多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如山椒魚等。
名稱「太魯閣」或「大魯閣」(Taroko)一詞原為三個太魯閣族(原歸類為泰雅族之一支賽德克亞族)部落名的合稱,分別為太魯閣(德路固)部落(Truku)、道澤部落(Teuda)和德奇塔部落(Tkdaya),後來皆認同Truku Truwan為三個部落的共同居住地、祖居地,遂自稱為「太魯閣族人」(Seejiq Truku),其原音為德路固「Truku」,爾後在日治時期時轉為太魯閣「Taroko」,兩者皆同音


13 則留言: